top of page
S0263-bird-lowres-08.jpg

《鳥落地後》:逾越生死,超越書

一隻鳥兒殞落,一顆種子萌芽,幾行文字,幾頁書,傳遞一個深邃的訊息:「生命是一體兩面的,有時候別人的生命出口,可能就成為了你的生命入口。」《鳥落地後》是一本Artist's Book,詩意、治癒、力量無窮。SuperHug很想告訴你創作者蘇維的巧思。

TEXT | SuperHug & Suwei | PHOTO | Mo Chien

​是甚麼令你萌生創作《鳥落地後》的念頭?

最初是在一個廢墟社團中,看見有人分享他在廢墟中拍下的照片,是一具完整潔白的鳥骨,身體幾乎都腐化成黑黑的土壤墊在底下,腹部的中央,長出了新生的植物嫩芽。當下看見時覺得非常震撼,覺得光是這個畫面就受到很大的啟發,同時也很希望將我的感動也能轉述給其他人聽。

但我遇到的挑戰是,這張照片已經把故事說得夠好了。因與果、死亡與新生,所有的循環都被凝結在一張照片之中,讓我瞬間感受到:「生命是一體兩面的,有時候別人的生命出口,可能就成為了你的生命入口。」這樣我又可以如何去述說呢?

因此我決定以我擅長的領域來說故事。用「書」來說,用書的「翻頁」來說,相對於照片的凝結靜止,反過來用動態的方式,讓那個時間感流動起來。

S0263-bird-lowres-02.jpg

所以是先有「鳥」,再有「生死」相關的主題,還是先有「生死」的主題,再以「鳥」來呈現?

承前所述,「生死」與「鳥」是一起出現的,不過有趣的是,在我過去的zine作品中,這兩種內容已經常常出現了(而且都綁在一起出現)。

我本身並沒有很多養鳥的經驗,但就在開始積極創作之後,身邊時不時便會遇上關於「死亡的鳥」的資訊、故事、畫面,或許是因為這樣,「死鳥」便淺移默化地自然變成我常運用的符號。

另外關於構思的過程,在決定用書的翻頁來呈現「時空流動/流逝」之後,也想到這樣就只是單純的時間流逝而已,比較沒有表達到「一體兩面」這個重點,因此進一步想到可運用挖洞結合立體裝置,將「書頁的體積」也作為一種敘事元素:必須要翻頁,立體的小苗才能探出頭來,以此比喻鳥必須腐化種子才有機會發芽一樣,透過這樣一增一減的效果、來比喻生命的一體兩面。

 

S0263-bird-lowres-11.jpg

《鳥落地後》是一本閱讀起來既輕鬆而有重量的繪本,你當初是希望給甚麼年紀或背景的人寫書?

其實並沒有特別設定年紀,但我一直以來創作的核心,都是希望能挖出成人心中最純粹的童心(不論是自己在發想故事時、還是讀者在閱讀時)。

在擬定《鳥落地後》的開本大小時,有甚麼特別的考慮?

我在最一開始就設定鳥落地後的尺寸要很小、但很厚,因為我想要讀者是捧在手上,就像是捧著真實的鳥的屍體那樣,有點脆弱、必須小心翼翼的感覺。


最一開始是設定8x12公分,但後來發現這樣好像真的太小了,生命的份量感出不來,所以稍微放大成現在的A6尺寸,一樣是可以用雙手捧著的大小。

而當書的體積如同鳥屍體的體積時,一頁一頁翻開時,也會更像是屍體腐化的過程。

在鳥兒的用色方面,你有甚麼考量?雖然牠們都是已死的鳥兒,卻有着鮮明的色彩,很漂亮。

我用比較抽象非寫實的形式來呈現腐化的狀態後,先抓出一個「幻化」的關鍵字,然後就隨心所欲的發想文字跟顏色🤣

先憑感覺嘗試不同顏色,試一試再回去寫文字,有點感覺了再回頭試新顏色,就這樣來來回回互相搭配調整下完成的,整個過程除了色彩與文字的搭配性之外,也牽涉到文字本身的寫法及順序。

另外最後一頁的顏色又再度選擇綠色,則是在最初就先設定為銜接到最後一頁黑底的橋樑,但其實各種顏色都可以過渡成黑色,而最後會選擇再次使用綠色的原因,是想呼應鳥剛落地時的色彩,有一點像是想要透過顏色讓這個生命的「根本」再次出現的感覺?隨著生命逝去,身體一層一層腐化,但到了最後(也像是到了生命的深處),自己活著的樣子始終都在其中。

 

S0263-bird-lowres-03.jpg

製作《鳥落地後》最富挑戰性的是哪一個部份?

最困難的部分其實就是裝幀印刷的執行,前前後後改了應該有四、五個版本,最一開始本來預想的是專門給嬰兒看的硬頁書形式,那是透過厚卡紙兩兩相貼(叫做蝴蝶裝)的裝幀方式,但發現這種形式每頁都要有一個洞、而且對貼的時候不能歪掉,其實是不太可能辦到;另外若直接選擇厚度超過1cm的紙張當作內頁、又無法印刷及裁切,甚至也很難裝訂;因此最後經過超多次修改討論後,才成為如今用0.5mm的卡紙作糊頭加上貼紙的形式。

但這也是請印刷師傅實驗了非常多次,才能呈現最合適的翻頁順暢度,不然為了讓這種厚卡紙能牢固,需要比一般更多的膠水,很容易就卡住。

中間也跑了很多書店買了超多國外作品當作參考,並提供給印刷公司討論。在一開始也問了三四間印刷公司都被打槍,最後是由感官文化印刷願意承接。

S0263-bird-lowres-06.jpg
S0263-bird-lowres-04.jpg

可以給我們簡介你的背景嗎?

學歷包括台灣政大廣告、實踐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,畢業後的工作經驗就是品牌內的平面設計及行銷企劃。

轉變:自2019年開始創作繪本,最一開始的原因是2018年底,我家的其中一隻貓(也是我最喜歡的貓)很突然的過世了,當時有很多情緒需要抒發,很直覺選擇畫圖,但也沒有很明確要成為什麼「作品」、也沒有具體訊息,比較像是畫給那隻貓、也畫給自己。不知為何,畫著畫著就變成了一篇圖文故事(最接近的形式為繪本)。

1. 繪本
在完成當下我自己對這個敘事形式感受滿大的,因此也萌生好奇(畢竟平時其實沒有在讀繪本,在此之前,本來比較把焦點放在漫畫),同時也很幸運剛好在那一年初遇上兩個人—— 粉專「海狗房東 繪本海選」開辦了繪本讀書會、設立於古亭的異國藝術繪本書店「童里繪本洋行」開設一系列的繪本講座,因此就一頭栽進繪本的世界(有點像研究所時期,一投入就會想深入挖掘)。

同時在童里聽的前兩堂講座是由一位平面設計師來談「設計感繪本」及印刷公司來談「繪本背後的印刷知識」可能也埋下了一些種子。

2. 漫畫/ZINE
同時間,漫畫我也還沒有完全放手(到目前為止都希望能兩邊同時發展),因此那時去上了一堂社長開的漫畫編輯工作坊(在漫畫基地),很幸運因此使與慢工共事,也受到熱帶季風在裝幀、編輯上很大的啟發。

而ZINE則是因為在探索繪本/漫畫的過程中,看到許多朋友都在裡面打滾,手邊也累積了一些作品,所以就懵懵懂懂闖入(後來發現ZINE其實也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學問),而自己開始接觸手製書、實際的印刷出版等,都是因為為了要跑市集、出商品,才被推了一把(很感謝NOT BIG ISSUE小誌市集、草率季這兩個活動帶給我的契機)。

3. 藝術家書 Artist's Book
2019年除了上述幾個新接觸的領域,同時也誤打誤撞在朋丁的講座上認識了「PAPER MATTER」(致力于研究推廣藝術家書籍(Artist's Book)的美學、實踐與知識建構的藝術單位;探索書籍╱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可能性。),開始長期接觸他的講座及課程,尤其是因為他,讓我對於「裝幀、書籍藝術、書籍觀念」等有了很大的啟發跟見識,並影響我的創作至深,成為如今長期關注的項目。

bottom of page